❶ 亦作“蹷蛩”。
❷ 《吕氏春秋·不广》“北方有兽,名曰蹶。鼠前而兔后,趋则跲,走则颠,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;蹶有患害也,蛩蛩距虚必负而走。”后因以“蹷蛩”比喻两者关系亲密无间。
❶ 亦作“蹷蛩”。 《吕氏春秋·不广》“北方有兽,名曰蹶。鼠前而兔后,趋则跲,走则颠,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;蹶有患害也,蛩蛩距虚必负而走。”后因以“蹷蛩”比喻两者关系亲密无间。
引 清 魏源 《椒山琴和陈太初修撰》:“运丁叔季谁 牙钟 !不如收视反听聪,与君相知如蹷蛩,试叩 铜山 应 洛 鐘。”
清 魏源 《题汤雨生<双笠图>》诗:“忽然挂冠戴双笠,飘然来作六代江山之寓公,喁于唱和如蹷蛩。”
1.亦作"蹷蛩"。 2.《吕氏春秋.不广》"北方有兽,名曰蹶。鼠前而兔后,趋则跲,走则颠,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;蹶有患害也,蛩蛩距虚必负而走。"后因以"蹷蛩"比喻两者关系亲密无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