❶ 多言喧扰貌。引申有愚而拒善自用之意。
❷ 象声词。
❸ 即聒聒儿。
❶ 多言喧扰貌。引申有愚而拒善自用之意。来自:汉语词典
引 《书·盘庚上》:“今汝聒聒,起信险肤,予弗知乃所讼。”
孔 传:“聒聒,无知之貌。”
陆德明 释文:“马 及《説文》皆云拒善自用之意。”
明 唐寅 《醉时歌》:“几番死兮几番活,大梦无凭閒聒聒;都是自家心念生,无念无生即解脱。”
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秀姑》:“路上又遇一失路人,再三求住,聒聒不休。”
章炳麟 《驳康有为论革命书》:“藉言天然,则禘祫海藻,享祧蝯蜼,六洲之氓,五色之种,谁非出於一本?而何必为是聒聒者邪?”
❷ 象声词。2cha.net
引 唐 皇甫冉 《杂言月洲歌送赵冽还襄阳》:“流聒聒兮湍与瀨,草青青兮春更秋。”
宋 欧阳修 《归田四时乐春夏》诗之一:“鸣鳩聒聒屋上啄,布穀翩翩桑下飞。”
《西游记》第十三回:“疏林内山禽聒聒,庄门外细犬嘹嘹。”
康濯 《东方红》第十二章五:“人丛中爆发出了聒聒不停的掌声。整个会场接着更喧腾的宛如烧起了大火。” 来自:汉语词典
❸ 即聒聒儿。参见“聒聒儿”。
引 明 袁宏道 《畜促织》:“又有一种,似蚱蜢而身肥大,京师人谓之聒聒,亦捕养之。南人谓之纺线娘。”
❶ 形容喧噪的声音。
引 宋·欧阳修〈鸣鸠〉诗:「日长思睡不可得,遭尔聒聒何时停?」
❷ 无知的样子。来自:(汉语词典)
引 《书经·盘庚上》:「今汝聒聒,起信俭肤,予弗知乃所讼。」 2cha.net
1.多言喧扰貌。引申有愚而拒善自用之意。 2.象声词。 3.即聒聒儿。